汉语言文学(专业代码:050101)
高中起点本科(简称:高起本)
采取学年学分制,学制5年,学习期限最短为5年,最长7年。
1. 年满18周岁以上、具有高中、中专、技校及同等学历毕业证书的在职成人学员;
2. 参加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自主招生考试,成绩合格并被录取的本专业学生。
1. 培养目标
网络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与学校办学定位相一致,坚持以立德树人和能力提升为核心,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,能够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及中国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,能胜任教学、行政、编辑、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岗位的应用型、复合型专业人才。学生毕业后,能够在各类大中小学、培训机构、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文化类相关工作。
2. 培养规格
1) 思想品德方面:具有坚定的爱国爱国主义精神、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;
2) 专业知识方面:系统地掌握汉语言相关理论和中国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,具有较强的汉语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较深的文学修养;
3) 专业应用方面:教育应用方向应系统掌握教育学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,能够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及教学媒体,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相关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;文化与传播方向应对国内外文学作品、文化传播的常规形式和渠道有所了解,能够具有相关的专业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。
4) 综合素质方面: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工具,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、协作精神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。
1. 基准毕业条件
准予毕业课程学分:150学分。其中公共必修课33学分,专业必修课80学分,专业限选课21学分,社会实践2学分,毕业论文6学分,公共选修课8学分。
2. 课程总学时:3000学时
3. 实践要求:2学分
4. 专业主要课程
文学概论、汉字学、社会语言学、古代汉语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、、中国古代文学史、现代汉语、中国现代文学史、中国当代文学史、汉语创意写作、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、中国文化要籍导读、中国文化概论、西方文论、外国文学史、中外文化交流史、唐宋古文研究、外国文学作品选、影视文学、小说专题、诗歌专题、教育学、心理学、课程理论、信息化教学设计
凡具有正式学籍的学生,在规定的学制年限内德智体合格,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各类课程,取得相应学分,毕业论文合格,并通过教育部规定的网络教育公共课的统考,可获得国家承认、由教育部统一电子注册并盖有北京语言大学校章、校长签发的北京语言大学毕业证书(注明“网络教育”)。
详见《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准则》。
类别 |
属性 |
序号 |
课程名称 |
学分 |
考核 |
学期进程 |
备注 |
|||||||||
一 |
二 |
三 |
四 |
五 |
六 |
七 |
八 |
九 |
十 |
|||||||
公共基础课 |
必修 |
1 |
远程学习方法导论 |
2 |
考查 |
2 |
|
|
|
|
|
|
|
|
|
|
2 |
计算机应用基础 |
3 |
考试 |
3 |
|
|
|
|
|
|
|
|
|
|
||
3 |
大学英语(Ⅰ) |
3 |
考试 |
3 |
|
|
|
|
|
|
|
|
|
|
||
4 |
大学英语(Ⅱ) |
3 |
考试 |
|
3 |
|
|
|
|
|
|
|
|
|
||
5 |
大学英语(Ⅲ) |
3 |
考试 |
|
|
3 |
|
|
|
|
|
|
|
|
||
6 |
大学语文A |
3 |
考试 |
3 |
|
|
|
|
|
|
|
|
|
|
||
7 |
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|
3 |
考试 |
3 |
|
|
|
|
|
|
|
|
|
|
||
8 |
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|
3 |
考试 |
|
3 |
|
|
|
|
|
|
|
|
|
||
9 |
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|
3 |
考试 |
|
|
3 |
|
|
|
|
|
|
|
|
||
10 |
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|
5 |
考试 |
|
|
|
5 |
|
|
|
|
|
|
|
||
11 |
形势与政策 |
2 |
考查 |
2 |
|
|
|
|
|
|
|
|
|
|
||
|
公共基础课学分合计 |
33 |
|
16 |
6 |
6 |
5 |
0 |
0 |
0 |
0 |
0 |
0 |
|
||
专业课 |
必修 |
1 |
文学概论 |
4 |
考试 |
4 |
|
|
|
|
|
|
|
|
|
|
2 |
汉字学 |
4 |
考试 |
|
4 |
|
|
|
|
|
|
|
|
|
||
3 |
社会语言学 |
4 |
考试 |
|
4 |
|
|
|
|
|
|
|
|
|
||
4 |
古代汉语(一) |
4 |
考试 |
|
4 |
|
|
|
|
|
|
|
|
|
||
5 |
古代汉语(二) |
4 |
考试 |
|
|
4 |
|
|
|
|
|
|
|
|
||
6 |
古代汉语(三) |
4 |
考试 |
|
|
|
4 |
|
|
|
|
|
|
|
||
7 |
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(一) |
4 |
考试 |
|
|
4 |
|
|
|
|
|
|
|
|
||
8 |
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(二) |
4 |
考试 |
|
|
|
4 |
|
|
|
|
|
|
|
||
9 |
中国古代文学史(一) |
4 |
考试 |
|
|
4 |
|
|
|
|
|
|
|
|
||
10 |
中国古代文学史(二) |
4 |
考试 |
|
|
|
4 |
|
|
|
|
|
|
|
||
11 |
现代汉语(一) |
4 |
考试 |
|
|
|
|
4 |
|
|
|
|
|
|
||
12 |
现代汉语(二) |
4 |
考试 |
|
|
|
|
|
4 |
|
|
|
|
|
||
13 |
中国现代文学史 |
3 |
考试 |
|
|
|
|
3 |
|
|
|
|
|
|
||
14 |
中国当代文学史 |
3 |
考试 |
|
|
|
|
|
3 |
|
|
|
|
|
||
15 |
汉语创意写作 |
4 |
考试 |
|
|
|
|
|
4 |
|
|
|
|
|
||
16 |
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 |
6 |
考试 |
|
|
|
|
|
|
6 |
|
|
|
|
||
17 |
中国文化要籍导读 |
2 |
考试 |
|
|
|
|
|
|
|
2 |
|
|
|
||
18 |
中国文化概论 |
4 |
考试 |
|
|
|
|
|
|
|
4 |
|
|
|
||
19 |
西方文论 |
3 |
考试 |
|
|
|
|
3 |
|
|
|
|
|
|
||
20 |
外国文学史 |
3 |
考试 |
|
|
|
|
|
|
3 |
|
|
|
|
||
21 |
中外文化交流史 |
4 |
考试 |
|
|
|
|
|
|
|
4 |
|
|
|
||
|
专业必修课学分合计 |
80 |
|
4 |
12 |
12 |
12 |
10 |
11 |
9 |
10 |
0 |
0 |
|
||
限选 |
1 |
唐宋古文研究 |
2 |
考查 |
|
|
|
2 |
|
|
|
|
|
|
|
|
2 |
外国文学作品选 |
2 |
考试 |
|
|
|
|
2 |
|
|
|
|
|
|
||
3 |
影视文学 |
2 |
考查 |
|
|
|
|
|
2 |
|
|
|
|
|
||
4 |
小说专题 |
2 |
考查 |
|
|
|
|
|
|
2 |
|
|
|
|
||
5 |
诗歌专题 |
2 |
考查 |
|
|
|
|
|
|
|
2 |
|
|
|
||
6 |
教育学 |
3 |
考试 |
|
|
|
|
3 |
|
|
|
|
|
|
||
7 |
心理学 |
3 |
考试 |
|
|
|
|
|
3 |
|
|
|
|
|
||
8 |
课程理论 |
3 |
考查 |
|
|
|
|
|
|
3 |
|
|
|
|
||
9 |
信息化教学设计 |
2 |
考查 |
|
|
|
|
|
|
|
2 |
|
|
|
||
|
专业选修课学分合计 |
21 |
|
0 |
0 |
0 |
2 |
5 |
5 |
5 |
4 |
0 |
0 |
|
||
实习/实践 |
必修 |
1 |
社会实践 |
2 |
考查 |
|
|
|
|
|
|
|
|
2 |
|
|
毕业/学位 |
必修 |
2 |
毕业/学位论文 |
6 |
论文 |
|
|
|
|
|
|
|
|
6 |
|
|
公共选修课 |
任选 |
|
公共选修课学分合计:8学分 |
|
||||||||||||
学分合计 |
|
|
|
150 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网络教育教学进程可根据多媒体课程建设等客观环境进行微调,具体以平台开课设置为准。